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52篇
  免费   3834篇
  国内免费   1592篇
电工技术   5798篇
综合类   2383篇
化学工业   6569篇
金属工艺   1165篇
机械仪表   1552篇
建筑科学   2079篇
矿业工程   2228篇
能源动力   2418篇
轻工业   1345篇
水利工程   1106篇
石油天然气   7358篇
武器工业   222篇
无线电   209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499篇
冶金工业   2991篇
原子能技术   253篇
自动化技术   3221篇
  2024年   72篇
  2023年   511篇
  2022年   905篇
  2021年   1110篇
  2020年   1247篇
  2019年   1018篇
  2018年   929篇
  2017年   1101篇
  2016年   1393篇
  2015年   1332篇
  2014年   2589篇
  2013年   2394篇
  2012年   3121篇
  2011年   3176篇
  2010年   2192篇
  2009年   2236篇
  2008年   2000篇
  2007年   2568篇
  2006年   2515篇
  2005年   2092篇
  2004年   1814篇
  2003年   1656篇
  2002年   1373篇
  2001年   1155篇
  2000年   964篇
  1999年   808篇
  1998年   596篇
  1997年   498篇
  1996年   451篇
  1995年   385篇
  1994年   245篇
  1993年   179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01篇
  1990年   86篇
  1989年   78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3篇
  1951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谢辉 《陕西煤炭》2020,39(1):204-208
结合“减税降费”的政策背景,以陕西省某转制地勘单位为例,引入风险控制相关理论并应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税务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对转制地勘单位面临的税务风险进行了识别、分析、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税收类型,应着重关注不同方面的风险,排序前6位的风险依次为企业所得税扣除类风险、增值税决策环节风险、增值税销售环节风险、房产税计税依据风险、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类风险、增值税采购环节风险;并对上述风险的控制机制进行了分析,从企业管控、政策优化两方面分别提出了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2.
随着高含硫气田的持续开发,气井井口压力逐步低于集输压力,亟需实施集输系统增压运行。采用OLGA软件,以气液两相流、压降预测、耦合传热理论为基础,针对高含硫气田集输管网高程差、气体组分、液气比、管网全尺寸参数等工况条件,建立了复杂山地高含硫湿气集输系统生产运行的数值模型,以集输系统生产历史数据为基础,验证模型准确性并进行修正。考虑单井、多井或单线配置压缩机等情况,根据开发预测的各井压力变化情况,计算集输管网的压力分布及系统能耗,重点分析了单站增压、区域+单站增压、集输干线增压三种模式,最终优选出高含硫气田集输系统增压模式。  相似文献   
43.
海上油田开发以水平井大斜度井居多,开发井层数多,层间矛盾大。针对目前开发方式无法实现对油层进行精细开采的现状,提出了海上油田液控智能采油工艺技术。该工艺利用八挡位井下液压滑套配合液压解码器可以实现多层的精细开采,同时设计的水嘴结构可以实现多层流量精细的调节与大产液量的调节。井下液压解码器利用排列组合的原理,在降低管线数量的同时,实现了井下层位的选择与高压控制液引导,并通过计算管线摩阻,为现场管线的选择提供了理论支撑。试验结果表明:油嘴结构可以实现0~800 m 3/d的精细调节;井下液压滑套换向功能可靠,换向压力稳定在2 MPa左右,可实现0~2800 m 3/d的产量调节。该工艺不受水深和井斜等限制,最多实现了6层井的精细开采,提高了作业效率,可为海上油田精细化开采提供技术保障,同时也可为深水油田的开发提供技术储备。  相似文献   
44.
针对基于钠基固体吸附剂的燃烧后脱碳技术应用于燃煤电厂后综合能耗偏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与供热机组结合的碳捕集/供热双机组系统,利用低温热网回水回收系统低品位余热。依据双机组的抽汽混合与否构建了两种系统流程,分析了两种不同方案下的系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回收脱碳系统碳酸化反应余热后,独立抽汽方案中碳捕集综合能耗从4.05GJ/t CO2降低至1.26GJ/t CO2,而混合抽汽方案中碳捕集综合能耗降低至1.13GJ/t CO2,同时双机组系统的热网供热量较单供热机组分别增加了67.5%和72.8%,经济效益显著。分析了混合抽汽方案的系统中碳捕集综合能耗随相关运行参数变化的规律,发现碳酸化反应温度和热网回水温度因为能够直接影响系统余热利用程度因而更易对碳捕集综合能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5.
Surfactant flooding has widely been used as one of the chemically enhanced oil recovery (EOR) techniques. Surfactants majorly influence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γ, between oil and brine phase and control capillary number and relative permeability behavior and, thus, influence ultimate recovery. Additives, such as nanoparticles, are known to affect surfactant properties and are regarded as promising EOR agents. However, their detailed interactions with surfactant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Thus, in this work, we examined the influence of silica nanoparticles on the ability of surfactants to lower γ and to increase viscosity at various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sence of nanoparticles decreased γ between n-decane and various surfactant formulations by up to 20%. It was found that γ of nanoparticles–surfactant solutions passed through a minimum at 35 °C when salt was added. Furthermore, the viscosity of cationic surfactant solutions increased at specific salt (1.5 wt.%) and nanoparticle (0.05 wt.%) concentrations. Results illustrate that selected nanoparticles–surfactant formulations appear very promising for EOR as they can lower brine/n-decane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act as viscosity modifiers of the injected fluids.  相似文献   
46.
简述了锂铍稀有金属资源分布、需求以及选矿工艺现状,并对浮选作用机理进行了概况。指出联合选矿工艺将成为复杂锂铍资源分离的发展趋势;仍需要加强锂铍浮选作用机理研究,丰富稀有金属浮选基础理论;开发绿色高效环保的浮选药剂,减少环境污染;强化钽、铌、锡、石英和长石等伴生资源的综合利用,降低固废排放。  相似文献   
47.
本文针对镓锗铜综合回收系统产出的萃余液,设计通过中和氧化除杂、锌粉置换除铜镉、有机试剂除钴镍、纯碱法生产碱式碳酸锌、高温煅烧生产活性氧化锌和一步法生产元明粉的生产工艺流程,有效的将镓锗铜萃余液分类分离富集,产出具有价值的富集渣和工业产品,进一步提升综合回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8.
针对在高太阳辐射地区,柴油车驾驶室内使用车载空调会增加车辆发动机的耗油量、降低柴油车经济效益的问题,搭建了一套由发动机尾气余热驱动的吸附式车载空调系统。系统由填充有氯化钙/氯化锰/硫化膨胀石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床、蒸发器、冷凝器、储液罐和阀门组成,使用氨作为制冷剂,利用车辆在行驶时接触到的自然风为吸附床冷却,在发动机尾气余热的驱动下,为驾驶室内提供连续的制冷效果。结合仿真和实验测试,对所设计系统的制冷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系统最优循环时间为45 min,系统的理论平均制冷功率可达3.5 kW以上,系统COP处于0.2~0.25之间。实验结果表明,在230℃的尾气温度条件下,系统能产生3 kW的平均制冷量。在40℃环境温度条件下,系统在蒸发器进出口处的平均温差为6.5℃,平均制冷量为3.2 kW。  相似文献   
49.
The operational optimisation of coal-fired power units is important for saving energy and reducing losses in the electric power industry. One of the key issues is how to determine the benchmark values of the energy efficiency indexes of the units. Therefore, a new framework for determining these benchmark values is proposed, based on data mining methods. First, the energy efficiency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s (KPIs) associated with the net coal consumption rate (NCCR)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domain knowledge. Second, the decision-making samples with minimal NCCR were acquired with the fuzzy C-means (FCM) clustering algorithm, and the corresponding clustering centres were employed as the benchmark values. Finally, based on the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SVR) algorithm, the target values of the NCCR were obtained with the KPIs as input, and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target values with the historical values of the NCCR. An actual on-duty 1000 MW unit was taken as study unit,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nergy saving potential is remarkable when the operators adjust the KPIs based on the calculated benchmark values.  相似文献   
50.
为解决依赖装维上门鉴别光网络单元故障带来的不便,可以从机器视觉入手实现自动化故障识别。近年,ImageNet挑战赛的成功推动了物体识别技术的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基于卷积的深度学习技术在视觉识别方面已经达到人类水平,为光网络单元故障的自动识别提供了技术基础。文章对识别光网络单元的工作状态进行了研究,将设备工作状态分为7个场景,提出了利用手机APP采集图片识别故障的解决方案并投入了实际生产;重点阐述了深度学习模块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一种通过算法整合的方式综合运用物体检测和图像分类算法,分3阶段逐步求精,解决了图片过滤,光网络单元型号和状态识别等问题,实现了基于计算机视觉自动识别光网络单元故障。从数据上看产品的端到端准确率超过84%,识别速度达到10 FPS,月均提供服务超过1万人次,在减少用户等待的同时节约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